埃尔多安在《人民日报》的发文,不是简单的外交礼节,而是一盘精妙的地缘战略大棋。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9月3日这个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缺席北京阅兵式,却选择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迈向和平与正义的共同之路》。这一举动引人深思。
文章系统阐述了土耳其外交政策核心理念,提出“建立信任”与“危机解决”的双轴心策略。这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土耳其在中东变局中谋求大国地位的战略宣言。
01 低调国内庆典,高调国际发声
20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庆祝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与往年盛大的阅兵式和飞行表演不同,这次庆典显得异常低调。
没有盛大招待会,没有大规模群众集会。这种低调与埃尔多安在《人民日报》上的高调发声形成鲜明对比。
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年初毁灭性地震造成5万人死亡,以色列和哈马斯正在开战扰乱中东局势。但更重要的是,植根于土耳其伊斯兰运动的埃尔多安政府,正试图削弱国父凯末尔的世俗化遗产。
02 阅兵传统的转变
土耳其曾有着盛大阅兵的传统。2007年建国84周年时,土耳其在首都安卡拉举行盛大阅兵式。
多种重型武器和新型装备亮相,空军战斗机编队飞越检阅点上空,伞兵甚至在空中打开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画像。数万市民聚集现场,观看仪仗队表演和特技飞行展示。
2012年庆祝共和国成立89周年时,场面同样壮观。由土耳其陆海空三军士兵以及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各界民众组成的多个受阅方阵通过观礼台。
包括新型坦克、装甲运兵车和自行火炮在内的重型武器方阵依次接受检阅。当空军战斗机低空呼啸而过时,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欢呼。
03 地缘战略的精妙布局
埃尔多安此次选择在人民日报发文而非参加阅兵,体现了土耳其外交战略的转变。
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欧盟候选国,却与俄罗斯深入开展合作。作为以逊尼派穆斯林人口为主的伊斯兰国家,又能同时与以色列、伊朗及其他阿拉伯国家保持密切关系。
这种“双向外交”使土耳其能在对立阵营间左右逢源。埃尔多安在文章中提出的“预防性外交”理念和“战略平衡”哲学,正是这种外交实践的理论总结。
04 新奥斯曼主义的崛起
文章结尾部分最值得玩味。埃尔多安提出“新奥斯曼主义”的当代诠释,这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以现代多边主义精神重构区域秩序。
到2023年,1923年土耳其与列强签署的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洛桑条约》将正式到期。埃尔多安正尝试从国际法的角度,阐释土耳其继承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正当性。
在中东权力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阿拉伯世界整体衰落,非阿拉伯国家相对崛起。土耳其正是想利用这一变局,重塑中东秩序、谋求成为地区大国。
05 中土关系的战略对接
埃尔多安选择在人民日报发文,体现对中土关系的重视。文章特别提到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的战略对接。
这种将地缘经济与文明对话相结合的外交思路,展现了土耳其超越传统同盟体系的创新思维。中土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为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土耳其支持中国反对“东伊运”等恐怖主义活动的立场,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埃尔多安在人民日报发文后,预告土耳其将在2026年主办首届“欧亚安全与发展峰会”,倡议建立从巴尔干到中亚的“稳定弧”。
选择在北京重要纪念日发声,埃尔多安看中的不仅是中国的影响力,更是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身份。
土耳其外交正从传统亲西方政策,转向更加平衡的多向战略。#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0大股票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